2022年5月13日,,云南民大附中舉行“名作家與學者進校園——名家面對面”主題活動,著名詩人,、知名作家于堅,云南大學教授,、博士生導師,、學者王新,受邀到校與語文教師,、高2021級學生交流,、分享,,讓師生近距離感受作家與學者的風采,。



“語文教師是偉大的職業(yè),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文教,,以文引導民族的精神生活,,語文教人怎么生活、如何做人,?!痹谂c語文教師座談交流時,于堅認為,,“教會學生什么樣的語言,,讓學生和世界發(fā)生美的關系,是非常重要的,!”他還與老師們論述了文學與科學的關系,,分享了《建水記》的創(chuàng)作歷程。



“于堅老師作為著名的詩人,,也是有思想抱負的作家,,是一名深度的行走者,作品氣象雄渾,!他對過去生活方式的呼喚,,也是對文的傳統(tǒng)、道的傳統(tǒng)的呼喚,?!痹谧剷r,王新教授談了自己對于堅及作品的認識,,希望老師們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驗“語言的美感”,。



王志堅老師在主持時說:二十年前讀《0檔案》,通過于堅老師的視角,領略到“枯藤老樹昏鴉,,小橋流水人家”的交互疊壘的手法,,第一次感受讀詩歌像讀小說一樣,動詞和動詞之間省略掉的多少文字,,靠自由遐想,,讀得其樂無窮。


語文教師任重殊擔任主持,,與嘉賓對談



“我從來不擔心詩的前途命運,,要不然我就不會從19歲開始寫詩,一直寫到今天,,我昨天還在寫,,而且我還會繼續(xù)的寫下去!漢語本身就是一種詩性的語言,!在中國,,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國!”對于學生問“詩要不要創(chuàng)新,?”于堅老師認為,,創(chuàng)新這件事是不存在的,因為每個人是完全不同的,,只要你開口說話,,你就是一個“新”!今天的作者,,無論如何寫,,還是詩經(jīng)作者的那一套——興觀群怨,還是要用象征,、比擬等那一切,。“今天對于中國人與世界不同的就是我們依然是一個漢語民族,,這種語言在前面永遠有一座偉大的長城,,正因為每個民族有它自己的語言,這個民族的長城是永遠無法攻破的,,這也是我對漢語的信心,!”于老師第一次走進云南的中學校園與同學們分享交流,讓同學們近距離見識詩人,、作家魅力,,于老師金句頻出,現(xiàn)場氛圍熱烈,、掌聲不斷,。



“天分可以使一個人聰明,,但是勤奮使一個人遼闊和厚重!你要不停的學習,,勤奮才是人生最根本的東西,,因為你的經(jīng)驗和聰明都非常的有限。讀書就是接受別人的間接經(jīng)驗,,學習的目的就是讓有限的生命,,無論在智識層面還是生命的經(jīng)驗層面不斷的打開,永遠不要停止,!”王新老師結(jié)合自身成長經(jīng)歷,,為同學們答疑解惑,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到一名青年學者的風采,。王新教授把對孩子的美育教育實踐寫成書,,告訴同學們要以美悅目、悅耳,、悅情,、悅志,要擁有敏銳的感覺,、滋潤的情感,、清明的思致、生動的創(chuàng)造和斑斕的底色,。

通過本次“名家面對面”活動,進一步落實“品德好,、品行正,、品位高”的育人目標,激發(fā)同學們的閱讀和寫作興趣,,開拓同學們的人文視野,,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名作家與學者的魅力與風采,聆聽他們的寫作歷程,、創(chuàng)作感想與心得體會,,點燃同學們對文學、寫作的激情,,為同學們播下文學創(chuàng)作和學術研究的種子,,提升民附學子的核心素養(yǎng)和人文內(nèi)涵。


【嘉賓簡介】


著名詩人,、知名作家于堅


于堅,,字之白,生于云南昆明,,祖籍四川資陽南津驛,。著名詩人,、作家,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,。20歲開始寫作,,持續(xù)近四十年。1986年與同人共同創(chuàng)辦民間文學刊物《他們》,,1994年長詩《0檔案》被譽為當代漢語詩歌的一座“里程碑”,。



著有詩集、文集四十余種,、攝影集一種,,紀錄片四部。曾獲臺灣《聯(lián)合報》第14屆新詩獎,、臺灣《創(chuàng)世紀》詩雜志四十年詩歌獎,、魯迅文學獎、朱自清散文獎,、百花散文獎,、第15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,德語版詩選集《0檔案》獲德國亞非拉文學作品推廣協(xié)會主辦的“感受世界”亞非拉優(yōu)秀文學作品評選第一名,、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全球攝影大賽華夏典藏金框獎,。紀錄片《碧色車站》入圍阿姆斯特國際紀錄片銀狼獎單元(2004)。英語版詩集《便條集》入圍美國 BTBA最佳圖書翻譯獎(2011),,入圍美國北卡羅納州文學獎(2012),,法語版長詩《小鎮(zhèn)》入圍 2016 年法國“發(fā)現(xiàn)者”詩歌獎。作品《建水記》《昆明記》文本,,入選全國高考卷,、云南省統(tǒng)考卷。


云大教授,、博士生導師王新


王新,,湖南寧鄉(xiāng)人,現(xiàn)為云南大學文學院教授,,副院長,,博士生導師,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(xié)會副主席,,云南省美術家協(xié)會理論委員會主任,,中華文促會美育分會副主任,《江漢學術》編委,,云南大學“東陸學者”,,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師,云南省“萬人計劃”青年拔尖人才,主持云南大學精品課程1門,,國家級,、省級課題6項,,獲教育部、中國文聯(lián),、云南省政府,、中央美術學院、魯迅美術學院,、《人民文學》等全國文章獎勵10項,,在各大報刊發(fā)表術論文、作品100多篇,,多篇被《新華文摘》,、《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》、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(zhuǎn)摘,,從事藝術史論與視覺文化研究,。



著有《詩畫樂的融通》(中國社科出版社,2012),、《見與不見——讀圖時代的視覺教養(yǎng)》(新星出版社,,2014)、《孤往雄心:發(fā)現(xiàn)“德國學派”藝術大師全顯光》(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,,2016),、《清水才華:關于鄉(xiāng)土與藝術的風雅筆記》(東方出版社,2018),、《德國學派藝術大師全顯光談藝錄》(廣西師大出版社,,2020)、《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:詩畫融通的美育之道》(廣西師大出版社,,2022)等,。





撰稿丨李思琪    編輯丨喬仙麗    校對丨周興陽    審核丨歐陽喜生